學生揹背包外闖 另類遊學練膽量

 
 
MR最新消息 媒體報導 野外長征
2016-06-06 (Mon), 10:00

還有一個月便是暑假,不少家長會為子女安排參加遊學團,除了到外地生活及學習外,坊間亦有一些「非一般」的遊學團,家長可以參考。Elsie早前認識了極地探險家李樂詩博士及越野長征活動創辦人陳嘉俊,兩人過往曾舉辦了不少另類遊學團,帶領學生到北極、南極、熱帶雨林等野外環境進行考察。他們均認為,年輕人在沒有手機、電力的大自然求生,打魚生火只靠雙手,驚險的旅程卻使他們反思生活,建立更強韌的心理質素。

為擴闊視野或體驗外地學習模式,愈來愈多家長安排子女參加遊學團,但目的地多是歐美或澳洲等地,參加院校舉辦的學習活動為主。不過,極地探險家李樂詩博士,以及野外長征活動創辦人陳嘉俊(Jan),舉辦的考察遊學團就不一樣,帶領中學生到南、北極及熱帶雨林等地遊學。

他們同Elsie講,考察自然環境的遊學形式,與到外地上課或觀光性質的行程很不一樣,參加者會在當地露營或入住民宿,「與居民交流,甚至一起生活,不止到景點拍完照就走,會從文化、生活等層面認識當地人生活。」

「父母亦最好不要跟着子女一起遊學。香港年輕人太受保護,遇到問題很倚賴長輩,很少嘗試解決問題。但帶着背包走進大自然,不但要紮營,煮食亦要自行生火。下一餐吃甚麼、下一步向哪裏走,都要有周詳準備。」Jan與李博士表示,完成野外遊學團的年輕人都變得更獨立。

李博士同Elsie分享,考察遊學團行程受大自然的環境及天氣因素限制,必須遵守嚴格紀律。「如在極地要離開研究基地,必須記錄出發及回程時間,並嚴格遵守。好像通往南極企鵝島的路,只能在水位下降時通過,一旦延遲出發及離開,水位上升便會被困,在氣溫極低的情況下亦會有生命危險。」

近年主力推動環保教育的李博士指,學生到兩極考察可見到氣候異常影響,是很好的教育機會。「現在夏天到兩極的話,可以只穿短袖衣服。不少雪山的雪線後退、冰川融化。同學親眼看到才能體會,並思考未來水資源的問題。」

Jan亦分享兩年前帶領十位中學生到婆羅洲熱帶雨林考察的經驗。因雨林沒有通訊網絡覆蓋,隊伍必須靠當地人協助,穿越不同河谷及樹林,「當地沒有電力供應,只能靠蠟燭照明來煮飯和進食,有學生最初『怕污糟』,但很快就習慣了,抗逆能力明顯提高。」

現就讀城市大學商學院一年級的譚泳祈(Victoria),就是其中一位參加者。她指,熱帶雨林每天下大雨,但為了在計畫時間內到達目的地,同學們每天要徒步行走近八小時。「當地每天雨勢跟香港『紅雨』或『黑雨』差不多,即使穿上雨衣仍是全身濕透。大雨令河道水流急促,水位及腰,過河一不小心有可能被沖走,最初的確會膽怯。為了不被河水沖走,每個人要互相緊扣手臂。有一次失足,還好有隊友和當地嚮導扶我一把。每次過河後亦要互相撥走身上吸血的水蛭。」

不過,Victoria向Elsie表示,即使旅程既驚險又艱苦,但從未後悔參加,全因過程有很多難忘回憶。「像後來習慣了鞋子滿是水蛭,已經不再害怕。一班人一起克服難關很開心,而且嘗試過才發現自己有能力解決很多問題,日後遇上困難也不會輕易埋怨。」

與當地人一起生活,學習收集柴枝、劈竹、捕魚等基本生活技能亦令她難忘。「在香港甚麼都是唾手可得,很難接觸這種生活方式。旅程讓我對大自然了解更深,回到香港也會更珍惜資源。」

旅程雖然好玩,聽Victoria說,為了行程順利,大家出發前要先進行大量訓練,包括每天走半小時樓梯來鍛煉大腿肌肉,亦試過通宵行山,二十多小時沒吃東西後,還要再花五小時生火煮食。李博士及Jan亦補充,家長為子女報名野外考察形式的遊學團前,亦要考慮子女是否成熟,「如本身比較膽小或不太能自理的話,可先從香港出發,多行山感受野外環境。」

Elsie知道,李博士、Jan和曾參加考察的同學,將於六月十七日至七月二十二日期間,逢星期五晚上十一至十二時,出席香港電台數碼31台節目《遊學全世界》,與讀者分享更多遊學經歷。該節目主持兼港台數碼台副台長夏妙然表示,節目鼓勵年輕人跳出課本,多認識世界,故每集邀請學生及不同界別嘉賓,與大家分享獨特遊學經歷,有關內容會上載到www.rthk.hk/learningadventure,大家有興趣的話,可到網站重溫過往節目。

詳見:星島日報 6/6/2016 F3 教育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