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報告2.探索格陵蘭的飲食文化

 
 
往年回顧 生活頻道 寫作人分享 遊與學 野外動向雜誌
2016-01-27 (Wed), 12:24

二零一四至一五年,「南北極·野外長征」經歷長達七個月的訓練後,從數百位中學及大專學生中選出四位極地隊員,於二零一五年上半年分別前往南極半島及北極格陵蘭地區考察,並獨自完成一個考察項目。韓穎嫻剛升讀香港大學理學院,她希望在原始而沒有電話、沒有發達科技的極地環境,得到更多思考的空間、不一樣的體會。

大概許多人都會叫格陵蘭原住民「愛斯基摩人」吧?其實這是貶義詞,是非因努特人替因努特人取的名稱,意思是「吃生肉的人」。這是人們對因努特人飲食的第一印象,但現在又如何?我到他們的超級市場逛了逛,也搜索過因努特人家裡的雪櫃……

以前…

在悠長的年月,因努特人差不多只依賴吃肉和魚。若是數個家庭合作獲得獵物,他們會平均分配;也樂意與賓客分享。

常吃食物:海豹肉(見圖)、鯨魚肉(一條鯨魚就可以養活幾個小村莊數週!)和鯨脂(含豐富的維他命C,是令因努特人特別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同時能提取油份作照明、取暖及煮食用)

其他:雀鳥、馴鹿、麝牛、北極紅點鮭、大比目魚、鮭魚及鱈魚(見圖)

夏季及秋季溫暖時的補給:藍莓、黑莓、百里香(作調味及泡茶)、北極風鈴草、樺木牛肝菌(格陵蘭南部常見的蘑菇)

健康效益

  • 肉類及魚類能提供足夠能量抵禦嚴寒
  • 因努伊特人患上心腦血管疾病的機率為全球最低之一
  • 食物都是有機的──動物、魚和野生植物均無農藥或肥料

現在…

一七零零年代初,丹麥人進駐格陵蘭,帶來新的食品及生活模式。格陵蘭在經濟上依賴丹麥:約六成出口貨物會運往丹麥,格陵蘭居民的其他生活所需則進口自丹麥(佔百分之八十二點六)、挪威及瑞典。

  • 仍然偏好傳統的肉類及魚類,但食物種類更豐富
  • 格陵蘭人現在常吃羊肉、貝類、馬鈴薯、蔬菜和罐頭食品
  • 藍莓和黑莓會配上主餐,或用來做沙律和蛋糕等甜品

至愛菜餚

1) Suaasat
一種肉湯,通常是海豹、鯨魚或馴鹿肉。加水及米;煨上一陣子, 加入馬鈴薯及洋蔥粒

“Tassa mamaq.” (「很美味!」This tastes great!)

2) 魚乾或肉乾
如鱈魚、大比目魚或鯨魚乾, 伴上鯨脂,當成午餐或小食

Ammasat: 用一種像鯡魚 的小魚製成的魚乾

3) Maltak
以馴鹿肉、鯨魚皮和鯨脂煮成

數百年前歐洲人來到至近十多年的全球化,令格陵蘭人吃到更多不同款式的食物。幸而,他們仍同時堅持著傳統的飲食風俗與價值,例如,傳統的狩獵生活至今依然持續下去。

後感

回想在出發前,李樂詩博士的其中一句話令我十分深刻:
有人問她,在您所經歷的眾多考察中,哪一次是最辛苦的呢?
她說:「在我的字典裡,沒有辛苦二字。『辛苦』二字不輪到我們這個年代的人說的。而且謹記,我們有機會能力去辛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要珍惜。」

不難想像,相對活在戰爭年代,要吃樹皮為生、四處逃難的人來說,我們所遇到的困難實在太皮毛了……我在極地記起李博士的話。有一天下午,天氣轉冷,雪地上又沒有任何可避風的位置,冷得本來就怕冷的我,有一刻很想要求回船上避風。可是那句話提醒了我:我能來到當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若你只懂抱怨、庸庸碌碌,其他人也會感染了負能量。於是我盡量用方法令自己覺得暖和,例如跑來跑去,或者更投入幫忙研究工作,令自己分散注意力等等。

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句子:做你喜歡做的事,喜歡你所做的事。

文:韓穎嫻,野外長征2014-15北極隊員
詳見:MR2014-15 南北極 Antarctica Arctic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