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5 經濟日報 C7 綠油油版

 
 
MR最新消息 媒體報導 野外長征
2015-11-13 (Fri), 18:44

【野外長征前奏 創意點子巧心思】

問你有甚麼環保方法,或許你順手拈來十個八個:少用燈少用電、生活中實踐「4R」、多用本地生產減少碳排放、珍惜食物、多郊遊、留意空氣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關注自然生態發展……但有沒具創意兼能付諸行動的呢?

最近有一群學生絞盡腦汁設計各項環保計劃,創新以外還要能實踐,勝出者有機會親身到南北極考察,實在太吸引了!

※年輕人環保新角度※

這個計劃其實是「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舉辦的「南北極•野外長征2014-15」,早前已選出百多位本港中學生及大專生進行了3次訓練,戲肉包括由學生自行籌劃的環保計劃,將學生分為23組,每組約4-6人,各自設計各項綠色點子,宣揚環保信息。
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創辦人陳嘉俊(Jan)表示,今屆舉辦的形式與過往有所不同,是希望同學們以親身體驗,構思一個與環保有關的計劃後再進行推廣,而不是「講完算數」。

各組別費盡欣思,有戲劇、街頭化粧、踩單車發電、素食、循環再造等,各式各樣古靈精怪乜都有:「最緊要是發揮創意,去做他們想做的環保計劃,而不一定是由專家先做到的環境保育。由年青人的角度去推廣(環保)是好事,當中不乏新意念。之後各組需要作出匯報,從中讓他們了解進行一個環保計劃未必如想像中簡單,重重困難確需要團隊彼此衷誠合作。」

「野外長征」活動每年都大受學界歡迎,今年便從400份申請表中選出「一百零八個好漢」(108人),入選者由中三到大四學生都有,最後會揀選約10名同學出年到南北極考察。「南北極2010年都帶過學生去,今年重臨是希望相隔數年後,以相片、影片對照極地有何變化,以人的引證,自然的環境確會有改變。我們不是旅行團,帶一班人去玩就算,去到極地,同學們需要進行科研級一些環保計劃。」

【Jan說:「參加『野外長征』是一個個人成長的體會,從訓練中,同學們學得着和進步很多,能否最終去外地考察只是『獎品』。」】

※由兩個P組成的製品※

以下一組名為「PP Weaving」,由4個同學組成,以回收的塑膠紮帶編織為主題:
Pam(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三年級學生)
「用塑膠籃子作為環保創作物料,是因為我媽咪是做食品批發店,她有一個同事會回收膠紮帶來織東西,她曾送過幾個給我媽咪,我覺得這件事幾環保,於是便以此嘗試。」
我以紮帶做垃圾桶,小小的一個已經織了5小時,是我第一個製品。第二個是手挽籃,便用了兩天!因為籃上的鈕扣是玫瑰花狀,上網看示範,又自己研究了一下,已用了3個鐘。」

Yiyi (嗇色園主辦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中四學生)
「我對紮帶完全不認識,以前有見過人織,覺得好困難,因此沒啥興趣,但參加了這個計劃後,好多事情都要自己嘗試,在網上睇片睇了無數次如何以紮帶編織,慢慢才學得懂。好像最簡單的玫瑰花,搭來搭去都整不出個形來。我覺得自己沒天分,一個小小的手圈都整好耐,單是研究怎入手已要個多小時,在試了又錯,錯了又改才完成。」
我們所用的紮帶全部都是執回來,例如早上派發的免費報紙,都會用紮帶一疊疊的紮好;又例如凍肉批發的肉類,會放在紙箱內用紮帶捆實,我們會請他們留下讓我們取用。」
【他們到自然學校開紮帶編織工作坊,是希望把回收塑膠廢料、減少垃圾的信息傳遞予小學生。】

MMY(聖公會呂明才中學中四學生)
想當然覺得男孩子玩編織會較難上手,是嗎?「其實都真係難難哋啊,因為有些膠帶都不是『好聽話』,製作籃子的底部時,深深體會到什麼是『萬事起底難』,原因是先織好底部才逐漸織上去,如果底部不穩固,會整個籃都織不好。只要個底整得好,熟能生巧就容易多了。
六月頭我們到了自然學校教同學編籃,這門手藝不易掌握,由於覺得個籃底是製作關鍵,我們把編織的程序修改一下,以紙條編起來便容易得多,小朋友都能駕馭。
我們取名為『PP Weaving』,兩個P字代表塑膠和紙張,除塑膠紮帶外,我們還用紙條來編織。在學校,很多同學會訂閱報紙,便想到把報紙捲起,其實這與膠紮帶差不多,可用作編織,不過體積會小一點,也不及膠紮帶耐用。」

Kerry (中華基督教會扶輪中學中六學生)
參加「南北極•野外長征2014-15」計劃,終極願望是能躋身十強,到南北極考察。「老實說,我雖然因為有機會去南北極才參加這活動,可是信心不是很大。但參加之前的訓練,雖然頗辛苦自己都竟然能捱過,從中我已經學到很多。選中與否,盡力而為吧!」

【在旺角街頭宣傳膠紮帶和報紙編籃製作,讓市民知道人們眼中的垃圾亦有用途。Pam說:「少部分婦女會識這些環保編織,希望藉街頭宣傳,可讓更多人關注環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