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菜與沙漠 ‧ 新彊塔克拉瑪干

 
 
生活頻道 野生探索 精選 寫作人分享 野外動向雜誌
2019-11-27 (Wed), 08:30

「吃一餐髮菜,會令十畝的草原變成沙漠!」香港人每年過新年時不可缺少的「好意頭」菜式,原來還是助長沙塵暴和沙漠化的元兇。實際上,髮菜生長在較乾旱的草原、沙漠等地,是一種會寄生在荒漠植物底下的菌類,鋪長在地表,在未被人類大量採摘並搬上餐碟前,肩負起「保水固土」的重任。

髮菜是內蒙古、寧夏、陜西、甘肅、新疆等地的特產。有內蒙古的牧民說,即使是胡楊、沙棗和梭梭樹,也沒有髮菜那麼能擋風沙,因為髮菜耐乾旱的能力最高。髮菜還能夠固氮,為土壤提供天然的養肥。因此,一旦失去了髮菜,對土地造成的損失可想而知。 髮菜令人「發財」,是現實中的確在發生的事情。髮菜生於貧瘠的土地,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為了賺取收入,便無止境的大肆採挖髮菜。挖髮菜需要用三十至四十厘米長的耙子,將牧草連根拔起,使地表完全破壞,變成寸草不生的荒地。被翻鬆的沙土更易被風吹起,為沙塵暴提供沙源,而沙塵暴又會令沙漠擴張。

有人說:抓髮菜既是一部西北農民的致富史,也是西北植被的毀壞史。 那些農民也許並不知道,挖了十畝的草原,只能換得二兩髮菜,但這十畝土地卻起碼要十年方能復原,或者永遠無法再長出綠草。吃髮菜的人也未必直到,即使一個人一年只吃一次髮菜,也會導致七百公里的土地頓變荒漠。 於是,為了拯救草原,中國在2000年發出了《國務院關於禁止採集和銷售髮菜制止濫挖甘草和麻黃草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各地禁制髮菜的採集、銷售和出口。但從現今的市場情況看來,這次通知顯然沒有起到應有作用。

髮菜掀起了「生態環境」與「農民生計」之間的角力。農民是否只有採集髮菜才能維持生計?荒漠化對他們來說,是否得不償失?髮菜,也可能是為名所累。假若它沒有如此「吉祥」的名字,中國許多已經消失的草原都能保得住。髮菜與大漠之間的關係,也引發我們關於理性消費的思考。


塔克拉瑪干沙漠現有數個沙漠防治試點,保育人員需以人手廣植蘆葦,穩定表土,防止風沙擴散。

文、圖:野外動向 HK Discovery Team
原文轉自﹕《 Hong Kong Discovery 野外動向 》雜誌 vol.7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