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我前後帶領超過40名高中學生勇闖南北兩極和地球上極具生態價值的地方,親身感受氣候轉變的威脅和各種環境破壞的危害,引起社會及學界的迴響與得到各方面肯定。 今年,我和我的團隊繼續積極籌備極地考察活動。我十分感激李樂詩博士的無條件協助,並感謝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極地博物館基金、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及香港科技協進會的全力支持,舉辦「沙漠探索‧野外長征 2012」考察活動,於今年8月份帶領本港高中學生,一同遠征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進行一連串考察活動及工作。
塔克拉瑪干沙漠位於中國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央,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沙漠雖然離我們遙遠,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表面上萬里黃沙、杳無人煙,卻蘊藏大量石油、天然氣、礦物等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天然資源。沙漠中的絲路遺址、遠古村落都被萬里黃沙覆蓋,有待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去發掘。 為了籌備「沙漠探索‧野外長征」考察活動,去年11月我與李樂詩博士到了塔克瑪拉干沙漠和周邊地區考察,並拜訪了駐紮當地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
沙漠地區,既是荒蕪亦是能源寶庫、生機處處。昂然佇立的數千座風力發電風車,由達坂城附近沿天山山脈風谷延展數百公里;由大沙漠至上海的管道,將天然氣源源不絕送達國內沿海城市,實現「西氣東輸」的宏想;綠洲的瓜果食糧和棉花產量冠絕全國;挺拔堅實、千年不朽的沙漠胡楊為南疆城鄉擋住風沙的狂襲;每年盛夏,冰雪融水自崑崙山奔瀉而下,令沙漠乾涸的河道得到滋潤…… 連綿數百公里的蘆葦十字方格,在沙漠公路兩旁並排而行。研究所的地質學家穆桂金教授解說道:「這些方格是保育人員以人手遍植,用來穩定表土,防止風沙擴散。」年過六旬的穆教授,說話溫良清晰,難以想像他已經在西北荒漠待了三十多年,把畢生青春貢獻在沙漠資源探索和沙漠化防治工程。 穆教授也慨嘆道:「在沙漠地區做科學研究,是長期而刻苦的工作,很多成績好的學生或年輕研究員都不願意來。不過,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卻是我國地理環境最複雜、能源和高價值礦物開發最可能的地方。我很高興你們有志氣帶香港的中學生來這裡考察學習,也希望你們能將科研承傳,不怕艱辛的探索精神在青年人中間傳開去。」
沙漠是地球健康指數的溫度計,當沙漠化日趨嚴重,人類的未來生活也將面臨重大威脅。我希望香港的少年人有勇氣去挑戰自己,踏出自己的安全區,探索千里以外的環境和事物,回饋社會和為地球環境出一分力。